首页  媒体报道

【四川党建网】从书卷气到泥土香

发布者:党委宣传部发布时间:2025-07-02浏览次数:10

2023年盛夏,我以高校教师的身份,作为驻村第一书记踏入了农历村委的大门。村干部额头的汗珠、村民湿透的衣衫,以及那些混合着好奇与疏离的眼神,构成了我驻村生涯的第一印象。我明白,要想在这里扎根成事,必须先褪去“外来客”的标签,成为村民信赖的“自家人”。

从“书斋客”到“自家人”

融入从细微处开始。真正的融入,在于田间地头的实践。

初见村委会闷热的办公室和简陋的会议室,我即刻联系学生捐赠三台崭新的空调和一套全新会议桌椅。凉风吹散了暑气,也吹开了村民心中的信任之门。

后来,我又和驻村队员带着民情记录本一起“爬坡上坎”。在六组田间,村民老叶拽住我指向田埂:“那座‘拱背桥’迟迟未动工,庄稼没水灌溉!”随后主动对接申请,一月后“拱背桥”竣工,老叶紧握我手说道:“晋书记,您这劲头比咱庄稼人还实在!”老叶这份质朴的认可成为我前行的动力。

五组危桥改造时,资金短缺成为难题。我们提出了“村民出工+工作队出资”的模式,村民积极响应。竣工之际,村民徐章雨送来锦旗,上面写着“断桥重筑连民心”。年底受邀团拜会上,村民甘勇平举杯笑道:“看,大学来的‘书斋客’,真成了咱‘自家人’!”

从“金果果”到聚宝盆

解决了“连心桥”的问题,如何让村民钱袋子鼓,村集体能“造血”成为摆在我面前更艰巨的课题。农历村产业单一,效益不高。依托四川轻化工大学支持,我们锁定特色脆李,探索“博士工作站+示范园+农户”联动。农学专家驻村开“田间课堂”,指导科学种植;邀美院师生设计“农历脆李”品牌标识……当精美品牌包装送到村民手中,果农开心说道:“咱脆李也有金字招牌了!”

脆李成熟季,我们奔波于脆李园与大学校区间。暴雨夜,我们抢收脆李送往校园;次日,收到脆李的学校老师短信传来:“带露脆李,满嘴清甜,尝到了乡村振兴的甜!”去年“农历脆李”近4万元消费帮扶数据见证了我们的努力。

产业画卷不止于此。“天桥”下眺望千亩油菜花田在阳光下闪耀,这是我与驻村工作队、村干部日夜并肩作战,争取到488万资金的“中省项目”和“以工代赈”项目,24年带领村民300余人参与务工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希望的田野,正变成惠及千家的“聚宝盆”。

组织农历村15名儿童前往四川轻化工大学参与研学活动。

从脚下路到未来灯

村庄发展不仅要富口袋,更要暖民心。秋夜巡村时,手电光束中摇曳的小学生身影刺痛我心。点亮归家路,成为我沉甸甸的承诺。经过调研申请,我们争取到了校地合作10万元路灯专项资金,与村民一起定点、打桩等,终让90盏太阳能路灯如忠诚卫士,沿村道蜿蜒矗立。亮灯夜,微信群里刷屏的灯光照片中,孩子们的身影宛如跃动的五线谱。余维志激动留言:“头回见村里夜里这么亮堂!多亏晋书记和四川轻化工大学!”

点亮脚下路,更要照亮求学路。我通过组织高校师生到村开展社会实践和组织儿童到四川轻化工大学进行研学行开展教育帮扶,拓宽孩子们的视野,点燃对科学的热爱。

去年八月,村民叶正权喜忧参半:“孩子考上北京林业大学,可学费……”摸排发现,村里竟有10名新大学本科生和13名初高中生面临困境。教育是阻断贫困之根!我立即向学校领导汇报。最终学校设立9.7万元专项教育帮扶基金!九月走访时,村民雷星有紧握我手哽咽:“娃已在成都理工安心读书了!真心感谢您!”我们点亮的,不仅是课本知识,更是孩子们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之光!

如今的我和驻村队员们,皮肤晒成了土地的颜色,驻村日志记满了民生温度;如今的农历村,“千亩粮油种植基地”与“青竹湾水库文旅”交相辉映,“两景两园”乡村振兴蓝图渐成现实。乡村振兴是写在田垄间的长诗——俯身这片土地时,我们每个人都在以汗水为墨,做时代答卷的执笔人。